close
朋友以前是為銀行現金卡店的店長,最近跟他聊到了國內現金卡由盛而衰的過程,不過短短幾年,這個商業模式就被玩完了,所有人都無利可圖,所有人都打算必須收拾殘局,認賠離開這個市場。
他說當初看到萬泰銀行的Gorge & Mary卡賺翻了的時候,所有銀行紛紛投入,當一位店長,他看到很多不適合放款的申請者,所以很保守地不願意放款,可是總行為了貫徹策略,要求店長努力放款,理由是沒有經濟規模,就無法有利潤,所以主動調高申請者的額度,因為所有的銀行策略都一樣,現金卡使用者的信用額度大幅增加,超過可以循環利息支付的上限,最後因為整體金管會的政策要求緊縮,現金卡使用者銀根被抽走,又無其他途徑籌錢,所以就造成的整體消費金融的崩盤。
管理學上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策略趨同的討論,策略制訂者似乎會採取相同的策略面對環境的變化?
Porter提過競爭趨同(competitive convergence),可是似乎指著是公司活動組合的趨同,這裡談到的比較多的事市場的雷同,用同一樣產品服務同一個市場。可是我指的也不是完全行銷觀點的事,而是為何這些策略制訂者要相互模仿,這樣的模仿是否在心理上或在組織上是最佳化的或者最低風險的。或許在決策過程中,決定不做現金卡的風險要比決定作一窩蜂、跟隨做現金卡的風險高?畢竟我不是事業擁有人,大家一起錯容易解釋,單獨決定不作很難像股東交代?就像當初巴菲特決定不投資網路公司,被罵到臭頭,直到網路泡沫化才平反一樣!
這樣的觀點在管理學的那一個學派有討論過呢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ig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